重新認識藏書票與香港

吳秀華
共同策展人
香港浸會大學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

在網購、社交媒體流行的世代,書店、書本、出版業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窄。回到書本仍是相對稀有珍貴的年代,曾經在西方衍生藏書票這門藝術,書藉的收藏並不只是買書這個簡單的過程,買書人還會特別找藝術家設計藏書票,貼在書本的扉頁上,以作擁有的憑證,是出於保安理由,減低失竊風險。它的設計反映票主和收藏者的文化水平、品味、嗜好、職業,甚至社會地位,藏書票也變得愈來愈精美。到後來,它甚至脫離了書本,成為了獨立可觀賞、可交換交易的藝術品,不再只是圖書館或收藏者的保安工具或炫耀的藝術品,甚至可用作社會研究,因為每個年代的藏書票藝術,都反映當時的社會和文化面貌。 這次的藏書票展覽籌備了一年多,展示香港收藏的頂級珍品和當地新進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全面包羅香港及世界各國文化特色的藏書票藝術展覽。然而,這個展覽的重點在於讓大眾透過藏書票這門揉合中西文化的少眾高雅藝術,重新認識香港社區的人、物和事,如展覽名稱般做到「眾票成城」,連繫人和社區、古與今和港台兩地的藝術文化。

展覽也為新進藝術家(一班香港浸會大學藝術院學生)提供展覽的平台,讓更多人認識香港在藏書票藝術上的參與和發展情況。 展覽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是由國際藝術家作品組成,縱覽介紹這項精緻藝術的最新面貌,展出不同國家、不同主題的藏書票,讓參觀者認識了解甚麼是藏書票和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技巧。為了讓台灣觀眾更有親切感,這部分的台灣藏書票作品比例較多,作為港台文化藝術交流的平台;第二部份的作品,是表現藏書票作為一種獨立的媒介,以二十世紀中西經典藝術風格,重新演釋和表達香港的公共藝術和歷史文化,展出的作品都是香港的社區藝術和傳統文化,讓大眾發現藝術其實就在身邊;第三部份是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觀眾認識藏書票能連繫不同社會、不同國籍、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社群,不再停留在個人層面的書籍收藏或高雅藝術的嗜好。這部分的作品具時代性,展現時下香港年青人關心的社會議題和他們是看法。

是次新進藝術家的作品,主要是筆者最近四年(二零一七至二零二零)在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學生作品。除了藏書票,也包括香港社區錄像短片,介紹不同社區藝術的小冊子和訪問而成。除了以社區藝術為題外,還有香港歷史、文化、美食和時事的作品, 由「打邊爐」(即火鍋)、茶餐廳美食,到新冠狀病毒疫情下對香港巿民生活的影響。他們以風趣幽默的方式,表達生活在香港的感受和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即努力不懈,為追求美好生活而拼搏、打不死的生活和工作態度。

這個以香港藏書票為題的展覽得以進行,多得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和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為是次展覽各方面作宣傳及支援,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和收藏家吳望如借出珍貴的藏書票作品,特別鳴謝藝術中心的彭宇薰主任和梁美慧助理一直不辭勞苦跟進展覽及協助解決疫情和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挑戰。感謝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館長 Kendall Crilly、展覽組郭玉梅和黃君明 、特藏組胡詠欣和數碼及多媒體服務組王信嫺安排及借出藏品。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方面,要感謝總監黎藝深支持 、陳穎兒、陳昭琪、許家安、梁凱盈等行政支援。

展覽的成功和圖錄能順利出版全靠參展的藝術家們、Imagine Hong Kong、香港藏書票協會和為本展覽圖錄賜文的特約作者,包括台南藝術大學潘青林、香港藏書票協會創會會長余元康、資深藏書票藝術家熊愛儀等。最後要感謝共同策展人鄭浩彤、負責平面設計的盧嘉龍和雷恩兒、負責翻譯的莊曉陽和周柏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