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鄭浩彤

作為策展人,我對藏書票藝術的蛻變深感興趣。如果班雅明(Benjamin)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失去「靈光」而感到遺憾,那麼藏書票也會像其他藝術媒介一樣,在數碼化時代進一步面臨同樣的本體論危機;而在這危機中,其存在的理由已站不住腳。由於藏書票的來源是基於其為藏書愛好者標示書籍擁有權的功能,而其存在價值亦取決於印刷品的稀有性,因此在書本大量生產及電子閱讀模式興起令實體書籍貶值的同時,藏書票亦被促使去改變自身的特質,以適應勢不可阻的科技進步。是次展覽《眾票成城》分為三個部分,正正是探討藏書票的其中一個蛻變過程──從個人概念的起源到接納集體的概念。

展覽以《票出機杼》為開首,其中大部分展品來自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圖書館的藝術品收藏。該系列包括國際知名藝術家以各種技巧製作的作品,為藏書票這種受個人主義影響的版畫藝術提供了廣泛的背景知識。具體來說,由於傳統的藏書票通常都是受書藉主人委託,並以其個性特質作為主題,因此透過書票主人認為能代表他的事物(例如歷史英雄、文學經典人物、神話寓言及生肖星座等),這些作品都可以有效地揭示其自我認同。只需看看出自熊愛儀的王昭君,Peter Velikov的悲劇繆斯,盧柏文的后羿和Torill Elisabeth Larsen的維京國王,書票主人個性的具體化正是取決於觀眾的理解和想像力。

緊接著的《到此票遊》是去年在浸大圖書館舉行的同名展覽的延續。該展覽展示了浸大視覺藝術院新興藝術家所創作、以公共藝術為題的藏書票,旨在提高公眾對我城中藝術的關注。在策展概念上,它利用了受布萊希特(Brecht)間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所啟發的旅者視角,以解構我們慣常的觀看方式,並提出了一個具批判性的模式去理解陌生的事物。這一部分的展覽透過宣揚公共藝術,不再視藏書票為單純與個人相關的藝術,並探索其傳播社會價值的能力。其中精選作品包括李思穎利用莊子的格言對九龍公園的雕塑進行的重新詮釋,Rylee將森美餐廳的霓虹燈招牌解構成紅綠白三色的輪廓,以及關芷欣透過木版呈現九龍寨城的塊狀建築。

《活在當下》進一步探索藏書票評論社會的潛力,而此社會功能亦常連繫於藏書票通常的媒介──版畫,例如賀加斯(Hogarth)在典型西方藝術史中諷刺時弊的作品,以及中國藝術史中魯迅在三零年代至四零年倡導的現代木刻運動。這裡的大部分作品是由浸大視覺藝術院新興藝術家在二零一九年末和二零二零年初創作的,當時社會不穩定,香港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處於頂峰,而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亦開始困擾整個世界。其中關於這些事件的幽默評論包括潘藹怡的作品,描繪了爭奪衛生紙的情況,反映病毒大流行期間的恐慌性購物。其他作品亦有針對香港更廣泛的社會問題,例如汪家明的概念性藏書票就以貧富懸殊為題,她利用鉛筆拓印出米的質地,因為「有米」在廣東話意味著財富。多虧重光文物館,是次展覽亦有幸展出在眾籌活動的幫助下,旨在向世界不同地方宣揚香港引渡法危機的報紙廣告,以及一系列政見銳利的海報。

是次展覽可以說是由吳秀華博士與我之前合作的各個藏書票項目累積而成的,我非常感謝她的指導,對她給予機會深表謝意。假如沒有浸大圖書館和重光文物館的支持,本展覽是不可能順利舉行的,他們不但為展覽借出珍貴的藝術品,並為我們提出寶貴的建議。我們還要感謝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為我們提供了與場地和安裝相關的支持。另外,雷恩兒和盧嘉龍分別在海報和本圖錄的設計上付出很多心力,他們的耐性更是令人欽佩。最後,如果沒有所有參展藝術家的作品,本展覽從一開始就不會存在。他們的創意一直激勵著我,我希望它對每個訪客和讀者也會產生相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