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辦單位:
靜宜大學

 協辦單位:
靜宜大學資訊傅播工程學系《紅士文化計畫團隊》 /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參展單位:
静宜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建構幸福銀髮生態圈
靜宜大學「幸福流域:大肚能榮 × 多元叙事-跨域共創」
創新教學與場域合作深耕計畫辦公室

贊助廠商:
慶越服裝行

展覽簡介

關於文化這件事,「她」書寫的是人跟土地之間緊密依存的情感記憶,這些記憶有些被說出來了,有些依然靜靜地待著,且伴隨時間長河一起向前流淌著而不曾稍作停歇;「她」在搖曳的波光中娓娓述說著記憶中的美麗與哀愁,等著被聽到、被描繪、被流傳,讓人們知悉,在這塊土地上的曾經,是如此豐美醇郁、充滿感情。2022年5月份的初夏時節,即將於大肚山上展開的第一屆「紅土藝術祭」便緣起於此。

  

藝術祭的角色,僅僅單純地就是想當個聆聽者,去聽聽「她」想要告訴我們的事;議題跨越時間與空間向度的局限性,以土地的紋理質地作為敘事的主旋律,伴隨著數位媒體、文創設計、影像紀錄介入等為手段,邀請靜宜大學師生、藝術工作者共同譜出一曲動人的旋律;藉由跨領域與跨媒體的多元激盪,迸發出原始且饒富生命溫度的作品,由藝術、設計出發,關心土地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

在地、生根:對靜宜大學的另一種想像

文:靜宜大學校長唐傅義

   首先要感謝促成紅土藝術季的所有團隊,包含校內的師生與課程配合、校外資源的投入協助。靜宜大學校內雖然沒有藝術、空間規劃與設計相關科系,能夠真正進行人文意識投入藝術作品的實踐,但整個藝術季的起心動念,就始於校內許多師生都展現了親近的特質或企圖。

   我在學校一萬兩千多名學生中,尤其透過文創相關課程,看見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生命:我猜想,即便這個學校中每一個人都被歸類在不同的專業,可是他們對於學術乃至生命的核心目標,這些向著未來的展望或許有共同的期待。例如我們如何友善地把文化、空間哲學、美感應用在一個有機的場域之中,並且連結他們所有過去的興趣與熱情?這件事正好有機會與一部分的課程接軌,逐步讓學校和師生們都能夠一起參與,在藝術季的龐大計劃當中喚醒土地之於藝術、進而展演的持續黏著。

   如同我們經常討論要經營靜宜的形象與特色,本校深耕沙鹿多年,如果透過與地方元素結合文化藝術,其實是符合內需與外求的。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沙鹿確實缺乏這方面的元素,即便此種類型的計畫不必然展現出一定程度的經濟實力或效果。規劃初期,我與莊雅典先生討論到日本藝術祭的案例。日本的藝術祭最知名的一樁位於瀨戶內海,他們從政府或縣級的單位出發,構想出規模相當大、也是長期的計劃,獲得成功的迴響。我那時就想,這便是該做的事情了。透過他們的引介,團隊找到了一個年輕的趙建築師加入,在不預設前提的狀態下,新建的閱讀書寫基地以五感敘事力的培養作為開端,給予世界級高度的團隊很自由的發揮空間。

   不過即便有很高的執行高度,思考也不能落地;在這裡就要感謝王肇老師和靜宜內部課程設計的人力,承接著建設,藉由課程將學生帶入了協作的場域,以師生共學的互動經驗親自產生作品。藝術季正是內容材料和人物的參與,大家因此有所感動才得以促成的。因此我從來不認為必須有一個框架去限制、或催促佈展的期限,整個團隊都在等待作品的堆疊熟成。一旦把驗收的眼光放長,大家就能融入歷史尺標,找到自己的足跡。師生們感覺自己正參與一項計畫、一個歷史時刻,於是投入未來的想像,慢慢發展出定期的活動、開始有固定的人力去推動、招募資源。

   當可親近人的形象產生以後,不論校內師生,甚至到鄰近的社區,藝術季將會成為一個平台,產生各式各樣的合作,以此來結交新的夥伴。這第二個層次就是外部資源的挹注。以「紅土」的在地意象,把視野放大到台中地區,附近有想法的成員在看見靜宜挺身成為先行者以後,開始主動接洽融入,提出對於執行成果的期待,這就是成功了。藝術這種事情是個小圈圈,要靠朋友和伙伴勾肩搭背地撐起架子,否則會變成孤芳自賞,難以開枝散葉,因此我們的願景也期待藝術季變成海線地區定期的盛事。

   將來,夥伴們都會主動思考,今年如何跟我們靜宜合作,因為整個紅土地區也默默連成了星座。社群之間的連結,倚靠紅土計畫的產出定位,它將會是北極星,照亮這片土地,簇擁著海線文化、在地藝術與技藝發展的精神核心,長長久久地閃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