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預告

 
 

一個人的月亮 聯展

2023/08/28 – 2023/10/26

一千三百多年前,初唐詩人張若虛以〈春江花月夜〉的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將我們帶往遼闊無垠的時空與宇宙進行對話,詩人提出的天問曾在古今多少人心中泛動,因此有孤篇蓋全唐之稱譽。亙古不變的月亮以其溫暖、孤寂的光暈,為我們帶來無邊的想像,那是一種美的力量,如今,我們還看月亮嗎? 有感於此,「一個人的月亮」策展人張玉美女士以月亮為主題,集結幾位重量級藝術家作品,包括榮嘉文化藝術基金會典藏的陳庭詩、鄭在東、鄭麗雲、羅青等的精選作品,也邀請中生代、新生代藝術家蕭聖健、歐靜雲、施力嘉等共同展出,亦特別感謝高雄市立美術館出借王雅慧作品〈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每位藝術家呈現了不同媒材的月夜內容:歐靜雲以油彩構築一座座華麗殉美曲折敘事的花園迷境,蕭聖健以機械裝置模擬消逝的月夜聲景,羅青以墨彩營造棕梠樹指揮星月起落的詩境;陳庭詩則由版畫〈晝與夜〉的天體運轉開啟玄機,呼應鄭麗雲〈Ocean〉的波浪律動,鄭在東以厚重油彩堆疊台北近郊觀音山和外雙溪的山林,偌大的畫布僅有一個人和一輪明月共存於無人之境,彼此牽引,相互陪伴。王雅慧與施力嘉分別以錄像作品,就現處城市呈現個體的孤獨與連結,在夜暮下以「點」象徵著每一個個體的夜間模式,如歌如詩。「一個人的月亮」邀請觀眾看完作品,不忘去看看月亮,去感知,去提問自身與時間、空間的關係,探問自己是甚麼?

 

「詠物」2023 鄭秀如個展

2023/11/06 – 2024/01/12

鄭秀如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亦於同校的應用藝術研究所擔任兼任助理教授。她擅長由日常生活中對周遭加以細微觀察,思考自身與其他事物在場與缺席之間的辯證關係。 亙古至今,詠物詩是古人寄身於山林澗水,神遊物外、以物擬情的產物。而今,人彷彿將自然山林去背退隱,與現代人為伍的對象,或許是這些商品外殼的消費物與其形。正當透明包裝保護殼裡的物品被取走之後,附在商品外層的泡殼塑膠轉瞬淪為廢品,曾依附其上的保護及展示作用隨即消失,在消費的洪流中淪落為無用之物。

藝術家讓陽光照射在泡殼塑膠這個「空的空間」,徒留淺淡的虛影,輸出的質地如同素描作品般的簡樸,卻為此虛空留下完美的捉形(drawing),物品的「形」跳脫出「實」的界線,使觀者能對物品的實體產生多重的思考,當物品的定義在此弱化,詩意便有蝸居的空間。莊子在《逍遙遊》所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肯定人與物存在的獨特性與價值。影像為「詩」留下了空隙,為物、為我的想像留下了餘地。 鄭秀如《詠物》系列作品留下的空,是缺席、是餘地、是空隙,意圖鬆開生活裡形影不離的限制與固定性,延展無用之用的創造價值。她以對世界的細緻洞察與感受,構築出隱於日常的詩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