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

 

三、創作理念與風格實踐

黃媽慶的創作理念以「大自然為師」,融合對動、植物題材,藉由豐富的內涵,捕捉超然物表,把握當下從生活萬物中取得創作靈感,體悟人生懂得鍛鍊自己的風格。不斷地關心「人」與「自然」的哲理,也無一不是由生活中俯拾之美。

創作時藝術家會通過自己的想法、使用媒材的限制,再轉換成創作,如同泰瑞‧史密斯認為:「藝術家先有想像,再將這些東西轉化成形象、文字或聲音,即為『形成價值流量』凝聚成一種結構,讓它們在適當的時候呈現在個人作品之中」(大衛‧索羅斯比,張維倫譯,2003)。他曾說:「木雕創作要有自己的想法,除了保留傳統技法及情境更要加入個人的創意,才會有創新。」使物象呈現「真」與「意」,技法與觀念的營造,融入了人文關懷精神,從傳統到創新,透過他獨特視野與巧妙思維,將西方寫實技法和寫意巧妙融參,作品件件匠心獨運的風格。他藉模擬追尋客觀性以求真,將創作的主觀追逐目的性以求善,以轉化實踐藝術本質意象化以求美,其意象,介於游走想像與寫實中,傳遞真、善、美之意旨,而賦予木雕新境界。

但在美學部份,是擷取文人畫之概念吸收再消化,蘊含著自然與人文兩者兼俱,能巧妙融合自然(天)、傳統(地)、中國畫(人),然以意象而言,透過轉化以不著痕跡下,演繹超然物外,突破箝制內斂三者化為創作理念,已然將 (天、地、人)藉由體會與妙悟,重新詮釋為人生步履痕跡。

黃媽慶說:「木雕是一條辛苦的創作的路,但我甘之如飴,創作展現我的想法與對生活的體驗;創作讓我關心生態與時勢,認識並珍惜台灣的美。」以木紋原始肌理構思,創作的範圍從平面到立體,從陰刻、陽刻到浮雕、鏤空雕、圓雕、一體成形、複合媒材…。在他創作中表示「細心觀察自然界萬物形象的律動變化、生命枯榮、生態週期、時間演替成為充分表達內心無形的感覺。」以最初的堅持,努力展現每個作品最美的姿態。

(一)形式內容技法分析

作者以陽雕(浮雕)、圓雕(立體雕)、半圓雕(半立體雕),於此,將以作者其作品分別就構圖、上色、技法來做淺略分析。

圖1:荷風風情‧盛夏(樟木) 30×56×7cm 2011

在圖1「荷風風情‧盛夏」作品中,依主題視覺強調輕風飄逸之感,與根莖挺立呈現剛柔更替,會讓目光從荷葉慢慢擴張,呈現蓮花綻放之美感。景深空間簡約略帶拂風輕柔感,在構圖時,由內而外擴展並向左右延伸而不接觸外框,預留空間營造出平衡感覺。亦如西方擬真寫實,更隱藏著不可言意的東方國畫寫意情境,獨樹一格融合跨領域,悄然突顯中西方美學的思維。

1、敷彩技法

                                     

圖2:芳荷心景圖(樟木)30×30×6cm 2014 圖3:彩鸚(樟木)40×28×5cm 2001 圖4:猶有殘荷幾瓣紅(樟木)44×33×5cm 2010

在圖2~圖4作品中,作者利用三種迥異之敷彩技法做不同的詮釋。 圖2「芳荷心景圖」

敷彩方法以消光底漆做為上彩處理,此浮雕技法能夠表達出層次感,更完整表現原樟木原有之紋理與質感,營造出古樸美學,是透過上漆後的細緻打磨,進而呈現光影變化。

圖3「彩鸚」

以礦物性顏料做為敷彩表現為基底,較其他顏料最大的差異點,是在於天然石粉研磨而成,在上色時其表面會細微顆粒,半浮雕手法增加立體厚度,從而展露出雄渾感 ; 採用重彩厚塗技法來表現。利用傳統木雕的技巧的藝術用色,成喜氣的形式。 敷彩技法提升整體彩度與明度,其繽紛與鮮豔之特質,讓主題活潑生動。 圖

4「猶有殘荷幾瓣紅」

先保留原樟木紋路及筆(刀)觸痕跡,再敷彩漆料,多數是用在鐵器上色,稱為噴磁漆、鐵漆。這類漆料必須搭配溶劑調配。乃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不可混色疊加,作者是用相同色調暈散方式來做漸層表現;藉由層層的筆塗,將色料渾染開增添風韻,此繪藝手法,其淡彩渲染與國畫之淡墨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2、雕刻流程分析

下圖作品先繪草圖後加上細膩或粗獷的筆觸,便轉化為塊面的簡潔及刀路的順暢,圓雕技藝與繪圖關係密切,雕藝即如畫藝,始能孕育出巧奪天工之美。

                  

圖5:觀心(樟木)   60×45×8cm 2002             圖6:葉蟬(樟木)  28×22×12cm 2006

在雕刻過程中,木雕技藝可約略分做粗坏、細胚、打磨、修坏等技術。 以圖5「觀心」來概述技法步驟:

先選木材紋理搭配,選材完後,在影印紙上繪製草圖,約略勾勒外在形式。選材適用紅木 (檜木、檀木、樟木…),在質地部份,紅木較為堅硬,紅木特色錯縱明顯、木紋理清晰,顏色深且厚重。林正儀說:

木雕創作,多以樸實恬靜的萬物為創意題材。其主題作品,雕版厚薄均配合取材,其造型對稱均勻而圓滿,其命名多具諧音、寓意、移情等意涵。旁景與佈景鋪陳協調,再配合自然生態節氣,呈現濃厚鄉土風格及生態保育的觀念。其製作程序皆經由紙上白描圖案、粗坏、細坏、修飾重建四個步驟,再配合題材使用浮雕、圓雕、透雕、陰雕四種表現手法。²

蕭瓊瑞:

「葉蟬」一作將成蟬停憩在葉上的神態,生動捕捉、葉子細膩的紋理巧妙搭配木頭本身原有的質感,輕靈中又有一份秋天的哀愁,令人聯想起秋蟬生命的短暫極富詩意法。³

(二)木雕中的人文情境美感

黃媽慶的生活的感悟,蟲蝕斑駁的朽木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令人驚艷的生命之美,最想傳達與鋪陳感情「用情至深」的意象;再勾起觀賞者千絲萬縷的情緒,從而散發著迴響與關懷。多元的角度與形體,因有「情」,才會不捨;因為有愛,才會難分離捨,將天荒地老的元素重新組合,相依相惜對話場景,成為一幕凡塵中難以割捨的情結。相惜與滄桑,更增添幾分暖意與溫柔。所以,當藝術思維的律動反應在作品上,亦借取了客觀物象轉化情感,吐納間成為心靈的渠道,使心中想法流溢出意象;存在於內心的悸動,轉化於創作裡,經過提煉加工、鎔鑄錘鍊,讓技法升級至「道」的境界,那「技」才能進入出神入化。「技」是可練就而成;「道」則是要靠靈性領悟。寄情自然與主觀的生命情調交融互滲,超越生活的意味。如金兆濤說:

技法是共通的,但是加入人的感情畫出來的話就不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有感悟而畫就不一樣了。

從他的工作室裡清寂歲月悠悠氛圍,每件作品吸收文人雅士筆下「淡香杳杳」的荷花嬌美婀娜身影,與留下「江清月冷」的殘荷凋花,精雕細琢到動人心弦!呈現了中國繪畫的精髓意境及深遠幽的境界,更結合了宋朝畫風之細膩與佈局構圖,傳達生命的樂章,似一首千變萬化的生命交響曲。進而使人文、自然兩者結合出新境,強調其「景深意長」及捕捉人文情境,拉近觀賞者視覺焦點,亦拼湊出心靈圖像與人文情境。如名畫家李可染所云:

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即借景抒景,經過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詩的境界。⁵ 

是自我風格意象從真實的刻劃,直到情景的感染,最後呈現自我語言。黃媽慶藝師說:「文化應著眼於生活,藝術創作自不能於外,從靜觀物理之美,自然¬界之中處處充滿生命的脈動,萬物按自然之理而生,人類感受到自然之旋律而體察其和諧與¬氣韻之美,順乎物之本性,及順乎自然,才是真美」。由質樸,恬靜所散發出心境,更是美感的泉源,亦是藝師所表達傳「心」之意。宗白華稱此境「情是心靈對於印象底直接反印」⁶

2.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生命之歌〉,(2008.11) 頁6。
3.蕭瓊瑞〈產業文化下雕塑表現二〉《藝術家》(台北:藝術家雜誌,2015)484期,頁145。
4.金兆濤〈當代中國繪畫座談會綜述〉《朵雲》15集(大陸:上海出版社) ,頁84。
5.李可染〈可貴者膽之所要魂〉《李可染畫編》,(丹青圖書),1985,頁59。
6.收在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美學的散步》,(洪範書店) ,1981,頁2。